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蟠桃宴記

第一回 無極母生生行化 叔季世轆轆輪迴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166   评论:0

第一回__無極母生生行化__叔季世轆轆輪迴


【蟠桃宴記】


第一回  無極母生生行化  叔季世轆轆輪迴


三丰祖師  降壇詞  調寄:鵲橋仙


歲月如流,滄桑變換;混甲子、真難算。

天公造物竟如何?難把我疑團打斷。


顛顛倒倒,麻麻亂亂,說起來,頭腦漫渙。

看多少?驟帝馳王,落得箇煙荒草蔓。


【疑心追物為著書之張本。遺物若不顛倒,則有治無亂神仙,亦何須救世,此詞己將全書籠罩。】


話說這天地陰陽旋轉之理,宇宙生生不息之機,其中玄妙,真是無邊。(天之造化為莫之;莫之為而致而至。)古往今來,從無一箇,研究透澈。(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)老道對此箇問題,是要很想研究;(心存度人度世不能不立說著書)可是又懶散,又瘋魔,又邋遢;(有道聖賢每每如是)我所說的話,人又不聽。我所道的言,人又不懂。(可歎)


為此、我就落得清閒自在,落得散蕩閒遊。更落得飲酒唱歌;不問它滄桑變換,不問他驟帝馳王,不問他妖魔混世,也不問甚麼選佛選仙?(世棄聖人不是聖人棄世)破衲襖,遮著體,雲中睡覺。破草履,穿著腳,五嶽遊玩。飲醍醐,千杯萬盞。譜混沌,一日百年。好不自在,好不安然。(雖然自在而亦有不自在者,則生民在抱慈悲難舍也。)


【天地生生理,夫婦之愚,不肖可以與知能行及其至也。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,學者須向中庸研究之。】


    那天我正在華胥國裏,同幾箇道友在湊臺子,到高興處,忽然來了一箇大漢,名叫律令,傳我到西池(奇緣到了)。我聽了他言,心中麻煩得很,欲將不去,又恐憂著  老母;去了又怕套著圈圈,打了幾回主意,都打不上。(猶豫未決)


    恰巧這時候,來了兩位菩薩,一位是圓通大士,一位是如意帝君,都是我的好友;剛纔見面,開口說道:「恭喜!恭喜!」教我摸頭不著腦,更增我的麻煩。


    我急忙答道:「休要見笑,善從何來?」(窮原竟委)圓通道:「喜上瑤池」(更妙),更教我猜摸不著。心中暗想,莫非是  老母有恩;教我學張果老六合聯姻嗎?(何等胸襟志量)


【著書傳世救正人心挽還天意豈不可喜,聯婚六合是此書眼目大同張本。】


    如意說:「不用亂猜,今日  老母召集群仙,會聚瑤池;教我們去參觀,定有用意。甚麼好事?到那裏自然得知,何用胡亂疑思呢?」(毋得思索)


    這句話,說得我好不過意,只好同二位菩薩,各駕彩雲,霎時去到西池。諸天仙佛聖賢,已到了大半;瑤囿之內,設好廣席百餘,列座的都是三教有道無上高真,各依次序,井然不紊。


    席間所列仙珍時品,盡是交梨、火棗、扶椹之屬。滿列杯盤,好像要開茶會一般。(此小茶話會為蟠桃宴記張本關係不小)


    酒至中巡,  老母垂慈藹之容,發和怡之音,對眾聖高真言曰:「乾坤旋轉,陰陽闔闢,生人、生物之理,爾佛仙聖眾知否?」(問得緊要問得奇妙)


    眾仙聖咸曰:「知之未盡詳,尚望慈娘開其愚頑。」


    老母曰:「凡人學道,當先知此玄妙;若知之末精,語焉不詳,何能說到行上?那就不能度己度人了。」(切要之言)


【老母開口便問生人生物之理以明天地陰陽之道,遂將全書罩起來。】


    現在時期已臨午會,吾娘當日金盤玉露撒下凡塵(凡具有真性者俱是靈種俱可成仙作佛),到了今日,多半迷失本性,竟直收不還來(大家想想  母心慟否)。吾今思之:厥有原故,都因不知去來道路;每每走入歧途,闖入地府,輪迴輾轉;越墮越深,越迷越甚,真是不得了矣!」(一語道破淚隨聲下)


    所以今天,召集你們仙佛聖賢,問箇明白,看可有完全了解這個生死關頭,無極的真意,太極的真理(三者不知萬難返本);如果尚未了解透澈,吾命三教聖人,對你們細細的講,你們一齊靜聽;總要切實的透徹了解,將來纔好去立功呢!(不得其門而入何能入室升堂)


    老母說畢。孔子、如來,同推老子出班演說;道祖也不推辭,遂對眾說道:「我是道祖,今對你們說的是道話;『道』是甚麼東西?就是先天的祖氣,本來無有一物。我常說:『大道無形、無情、無名』但是既無形、無情、無名,又何能生育天地呢?


    要曉得:道就是無極,無極就是道。生天、生地、生人、生物,皆是無極之功,大道之體。這大道、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;放之則彌,卷之則藏,包羅萬有。


    當混沌之際,天地人物,一無所有,只有一箇虛圈,中含一點真氣,包藏無極之間,胚胎醞釀日久,就產一箇玄玄上人,而生太極。又日久、南北兩方,各產出一人;南方產的,秉受火精,形色俱赤,號:「赤精子」。北方產的,秉受水精,形色黝黑,號:「水精子」。


    東西亦產出二人,東方的、秉受木精,號曰:「木公」。西方的、得金精氣,號曰:「金母」。中央同時亦產出一人,遍體黃色,號曰:「黃老」。各居一方。後因上人之召,五人始相會於一處,各問姓名,皆已萬有餘歲,故號為:「五老」。


【原原本本紬繹道蘊道與無極同體足發苞符之祕。道生天地萬物之理就是如此已將和盤托出。】


    木公、金母,因憐大地無人,得黃婆作合,置一丹鼎,各吹以真氣;日後開鼎視之,產一嬰兒、一奼女,其餘氣散出鼎外,就為禽獸昆蟲草木,孳亂繁滋,人物遂生生不息。(說明天地生人生物之理有本有源)


    但上世人民,渾噩成風,先天之真性未漓,無人無我,仙佛聖凡,無所分別。(惟天之命於穆不己)


    到了伏羲氏,將綱紀修明,其後共工作亂,擾亂天常,原人迷昧,漸失本真。無極老母憂靈根將本真失去,沈淪不返;乃設初會龍華,收服蚩尤,其後世道,就漸歸中正。


    到了堯、舜之世,大同化洽,萬邦咸休;景星出,慶雲現,彩鳳鳴,甘露降,芝草生,醴泉噴;君明臣良,都俞吁咈!人民只知鑿井耕田,胥忘帝力。(三會龍華之後景運又將如何可以想見)


    夏、商之末,運會又衰,君綱倒置,湯、武兩箇,又鬧一場革命大禍,這些都是連累我  無極老母萬分憂愁哩!但是周朝以前,殺劫尚少,地獄還未設置;就是人轉人,物轉物,魔歸魔,道歸道;這點真性,猶未全漓。


    從茲以後,世風遞降,道德漸偷;一逢衰否之運,世道人心,就難挽轉,不能不加以大懲創,大警戒,這也是神仙沒法的舉動。(世運之衰緣於人心之壞,若歸之於太空,太空冥冥歸之造物,造物不知。)


    說來也是天地自然的道理,何以呢?陰陽否泰剝復,是無為而為,自然而然,是不能更易的。但要曉得,陰中有陽,剝中有復,否內含泰。你們試想:天上的佛子,都是亂世時候修成,聖賢都是亂世時候造就,神仙都是亂世時候封證的。(不將說出世人怎知)


【惡環境能遺豪傑,惡世運能仙造佛聖賢,大道要我修紅塵,要我跳,他人無如我何。】


所以說:有道要有魔,無魔不成道;魔高然後道高,魔大然後道大(魔豈可厚非哉),直言之:就是教爾們曉得,無極就是大道,大道即是無極。望爾們諸佛仙眾,與夫聖賢儒生;皆修至道,還原返本,以復無極之體,而慰無極之心。


就是  無極今天召集諸眾之意,亦即我老頭說法之意了。你們大家,好好將老頭的話,記在心上,莫將生死的大路忘卻,後日會受用不盡哩!」


【人心不死道心不生,道不經魔何由知道。】


    道祖演畢,諸佛仙聖,皆合掌稱善,咸皆頂禮。


    圓通讚曰:「造化虛靈妙轉旋,如如自在是先天。中和位育生天地,動靜陰陽寓妙玄。無臭無聲功至極,不生不滅理周全。修真好覓靈山路,設定來時走莫偏。」


    老母重登八寶瓊臺,對眾諭曰:「無極生生不已之道,你們大家都知道了,不待我煩言。可是有一件大事,不能不對你們說明者,就是『三會收圓』,這個大問題了。你們試想:龍華初、二兩會,俱未收圓;如來佛為此設置地府。


    以輪迴果報,囿納人心,俾人皆鑒於為惡,而勇於為善,已得勸善懲惡之至意。宜乎世人皆向天堂一邊行,不向地府一邊走。而竟益輪迴,益墮落。不惟根器淺薄者,沈淪不返。而奉命下世之金仙、大佛,亦皆執迷不悟。


    經了輪迴轉變,失卻人身,投胎畜道,墮入濕化圈中,將何以返本還原?能不令我傷心嗎?能不令我牽罣嗎?爾諸佛、諸聖、諸真,皆是吾貼骨之親;對於九二殘零,俱是同胞弟咄;對於此次收圓,究竟如何辦理?你們各想妙法,總要將靈根原子,九二殘零,一齊度轉,以順我心纔是。」(母言悽楚如此,母心傷悲,可知讀之不悟真非人也。)


【這段言詞是  老母心血結成,字中含淚,淚中含血,苦讀之仍復冥頑,難返瑤天玉闕。】


    老母說到此間,心中悽楚,言詞哽結。


    三教聖人,向前白曰:「此事自有辦法,望  慈娘保重,毋以為念;吾三教各遣門徒下世,俾其各各大張教化,誓將九二靈種度歸,以了收圓大事就是。」


    即時就將責任,分配各教,各自推舉人員辦理,而全責則  玉皇至尊與  五聖帝君擔任,分佈已畢。道祖  老母曰:「茲事體大,改日再為籌議。」於是諸天仙佛聖真,咸皆散會。


    如意讚曰:「凡靈癡蠢盡同儔,豈忍輪迴逐下流。地獄欲教成佛海,人間願得是瓊樓。殘零未醒南柯夢,仙佛時撐般若舟。普度原人登彼岸,崑崙瑤圃共遨遊。」


    老道當時,在圓通大士右側聽講,忽為  老母瞥見,傳老道上前諭曰:「爾三丰子、乃是道德高真,吾今賜爾一箇太極圈圈,將來大有用處。」(早將著書責任交託與他)老道拜謝受賜,遂同圓通、如意兩位,告辭  老母,各自駕起祥雲,回歸本位去了。


    欲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:


總評


⊙開宗說明,無極即是道體,拈出行化之功,已將全書籠罩。


⊙三丰子欲聯婚六合,是欲以六合為家,志量之大,無等無倫,修行之子,須當學之。


⊙無極生生,是大道順行,先天落為後天;修真認得這箇道理,就是認得來時大路。


⊙有道要有魔,無魔道不成,的是要語。修士幸勿以魔害道,以道入魔也。


⊙老母歎叔季沈淪,一篇議論,都是墨血交淋,讀者須想像慈母望子,倚門倚閭之情,方纔不負。
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