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35:聖道密戒

第十四回 戒部略論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73   评论:0

第十四回_戒部略論


第十四回  戒部略論


我佛正法雖傳流數千年,然則「戒」與「律」,實為佛滅度之後,諸僧團各部之行者以當時我佛所說法、教義中,擬訂於行者各自缺失而定。以行者雖為修行之人,但關鍵就在既是為人,自然有人之通病。


故為杜防、強禁身心之易犯過,而謂之為戒。俗云:「教鞭之下出高徒」,復曰「棍棒之中出孝子」,在在言明人之為人,即是有先天上之惰性、或曰劣根性,若非在強力束制之中,很容易出錯。


在身心欲望祟擾之中,更易突破道德或理智之藩籬,而如脫韁野馬。或曰:「修行者與凡人應有差異。」話雖不錯,但是「鐵杵磨成繡花針」總是需要下苦工。因此「戒」,即是為使修者異於常人之一道銅牆鐵壁。


末法之中,不論各大正宗,或我佛門各大宗脈,雖然不乏精修善慧根器之行者,但不可否認,既在此閻浮提地,不受染著者,實需大根器、守大定戒之精修行者,否則不易守此行者之風範。


此亦戒在「行者之心」,不在「戒」之表面意義。我佛大戒在各宗脈中,數千年來增訂有之,刪去者亦不在少,但符合我佛教法之戒,其大原則已歷數千年而不變。佛之親囑引渡遺眾,故宗戒當亦不脫我佛教法之規律。


三聚戒


何謂「三聚戒」?其一、律儀戒。其二、攝善法戒。其三、饒益有情戒。所謂三戒,可分內外;前二戒是戒修者自身之所應體悟,後一戒則是修者所應行踐。何謂「律儀戒」?即是「正遠離應離法」。


簡而言之,即是要行者有正知,要遠離一切自身在修行中,所不應去接觸之法。末法之際,雖曰千宗萬脈齊開普度,但是其弊亦多;不但良莠不齊,兼而易使行者在接觸他教(宗)之法義時,產生相互衝突、或混淆不明。


反而使修子在修程上易產生疑惑,乃致產生無明,導致根器敗壞。當然修行者以累積數十年修行苦工,或者有大智慧、大根器者,自認不易受他宗教法所影響,自無不可涉獵其他法義。


何謂「攝善法戒」?即是「正證應修證法」。最淺易而言,即是要修行正法,使你能超證才值得你深入修行。此戒在各大宗脈,實有強力約制;因為各宗對於所皈依之修子,亦應負起助益其超証之法義。


何謂「饒益有情戒」?此戒即是「大乘菩薩道」;因為饒益有情,即是正益利樂一切有情。(不論六道眾生、有情緣眾俱在其內,是為菩薩行。)我宗修子以慈為本願,澤及一切有情緣眾,當亦力行此戒。


依止戒


職是故,此三聚戒即是將三種戒相積聚,而成自身之福慧。再來言「皈依戒」,顧名思義即為皈依聖佛之戒。我佛門諸大宗脈悉皆有所傳承,因此皈入聖佛門下,亦是儀典隆盛。


甚至有擴大舉辦皈依科儀所必要三師之七証。彌勒法門創建之初, 彌勒慈尊頒敕殊法,藉註籍牒文,其中即有「戒、度、行」三者擇一而行,是為「皈依戒」。試言, 世尊滅度之後,諸僧團演繹我佛妙法。


乃形成各宗各脈,但皈依宗脈之盛典則殊途(縱或有差,絕不悖義)同歸;蓋以佛門修子其最大歸宿,即在超証、隨侍諸佛菩薩。今日『彌勒法脈』之道場甚多,且道場建設完備,經、品、論、科儀等悉皆完備。


今日「聖道密戒」集此大成,而妥善皈依引渡、弘法利生,大興菩薩道。故「依止戒」,必要在引度有緣善眾之皈依彌勒淨土,須謹慎而隆重。將三行(戒、度、行),擇一而精勤不懈,行有餘,則三行合一,必有大成!


齋戒


「齋」者,一般通俗的解釋是為素食。(在許多勝義之解,不盡然僅屬素食,但在此是特指素食。)南無觀世音菩薩之妙法中,有觀音齋及早齋。當然其他宗脈亦有之,此二齋均為八關齋戒作準備。


緣何早上要素食?一日之中,「辰」屬清新,往後之二個時辰中,則屬較正陽之時氣;亦即我人在此時不沾葷濁腥穢,對自身之靈性及身元都有助益。但眾生需知,所謂早齋,不是僅止於早餐那短短一個時辰。


必需回溯到早子之初時,即前夜子時十一點鐘起,至隔日十一點鐘止完全不沾葷,始為早齋。復次,為何早齋要如此長時間達半日?因為從初子時起,我人已進入較陰蟄之氣場,絕大部分已是入睡時分。


若能清淨不沾葷濁,對於我人靈性及心智,絕對有正面助益!復次,一日以半日強行為齋。此在今日社會中,有因工作或自幼所染著之習性,不能淨齋,則有漸序循進之效果,以期達到彌勒 慈尊以慈護生之本願。


四日戒


此戒全名曰「四日不為戒」,其日期乃以國曆計,是為每月六日、十二日、十八日、二十四日,此四日為戒日。何謂「不為」?即對四日戒之修子,可擇一種平素自己最易觸犯、或最不易控制之言行,在此日力戒不為。


譬如彌勒修子,目下所皈依者,是為在家眾,所以並未如具足、或十戒以上之緇眾,因此甚易涉獵酒色財氣,甚至功名利祿縈心,尤其親情、愛情不易割捨,因此增上不易,更遑論出離。


所以要在大根器完成之前,先守修此凡中透聖之不為戒。當然有許多修子嘗言:「何不直接進入八關齋戒?」但八關齋戒是菩薩果最重要的一個關,並非僅僅幾次之八關齋即得成就。


其所內涵,必要有堅強之心志,以及堅毅克服心神蠢動之欲望;甚至一些不傷大雅之習慣,如坐姿、飲食時間等微末細節,若有觸犯,則此次之關齋完全無效。因此「四日不為戒」正是八關齋戒之奠基準備。


彌勒法教以慈為本願,而皈依者卻又全是在家眾,所以四日不為戒正是藉此教法之強制約束力,使彌勒眷屬在戒律大前提之下,先行克守此戒;使戒律之動能深植內心深處。


三淨肉


《十誦律》中所載:「我聽噉三種淨肉,何等三?不見、不聞、不疑。」所謂「不見」,即不親眼見其喪命;「不聞」,即不聽其臨死慘嚎;「不疑」,即不因為己而使其喪命,亦即不為己而殺。


小乘不禁比丘噉此淨肉,但大乘則完全禁止;所以此戒又云「不具足戒」。另又有增設醫病、救命,曰:「五淨肉」。今悉在家居士之修子,雖非小乘行者,彌勒法教乃係大乘菩薩道,故若為緇眾當亦不許。


然則在家修子尚未出離,要完全斷除殺業,是可以循序漸進。惟不得以此為藉口怠惰完全純素之進境,蓋 彌勒慈尊乃以慈心護生為本願。際此末法,許之以此擅巧方便之「淨肉戒」。


其實真正目的,是要行者在未能達成契入 慈尊本願之前,予在家修子一個方便親近道場之戒儀;況且一起心動念能夠親近道場,已種下日後成就之慧種籽。甚願諸眾有緣,不因此而退怯進入道場之初心!
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