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35:聖道密戒

第十七回 梵網十戒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108   评论:0

第十七回_梵網十戒


第十七回  梵網十戒


所謂「十戒」,有二說:其一、是菩薩十戒。此十戒,又有二經所說:《華嚴經》和《梵網經》具說菩薩十戒。其二、是為沙彌十戒。此十戒則與八關齋戒分八戒一齋。


再加上「不蓄金銀寶物戒」,合為沙彌十戒。彌勒修士,均係在家居士之修子,但其十戒仍須有菩薩十戒,始為日後上生淨土內院之資糧。唯目下仍採《梵網經》之十戒。


此因沙彌十戒與八關齋戒均同,而第十戒又甚不合在家修子。須待增上、出離,而後可加行沙彌第十戒。云何「十戒」?前五戒:不殺生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酤酒;此五戒與八關齋前五項同義,故不再贅述。


六為「不說四眾過戒」。七為「不讚自譭他戒」,八「不慳戒」。加上「不瞋、不謗三寶」等二戒。《梵網經》所說菩薩十戒,又名「十無盡戒」,又云「十重戒」。


梵網菩薩六戒 不說四眾過戒


所謂「四眾」,即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。前二眾即出家男女,後二眾即在家男女。云何不說四眾過?此在道場中甚為忌諱。我佛現廣長舌,是要口說利樂法益、舌底生蓮,為眾生行法施、引渡修行。


若口出盡是「雞蛋挑骨頭」、話鋒藏針,不但對同修情誼有礙,更是自身造甚深口業!尤其道場中更應有尊師重道,以及尊重先進前賢之心,因為資深修行者縱然是愚駑之材,但勤能補拙、且時炙善知識之薰陶。


智者千慮,亦有一失;愚者當有一得。故同修間若常有云非說過,道場氛圍必然不甚和諧;輕者影響個人向上、精進之心,重者影響整體道場運作,故修行者當要謹慎於此戒。


梵網菩薩七戒 不自讚譭他戒


此戒不是廣泛指與其他教門。緣於菩薩十戒中有一「不受戒」,其義即是不受他宗、他脈,甚至他教,即是我佛所云「不受外道」之戒。故此戒所說,乃指同一道場皈依之同修修子間,不可讚自己而貶低他位同修。


此戒是針對人之通病。是人,尤其一般凡俗之人,最喜愩高而貶抑他人;尤其道場團體間,常有人喜歡強自突顯自己修行資深,或者博覽群籍,甚或廣誦諸佛寶典,而自詡修行有素。


實則相反,正好突顯其人之無知。甚且可視為修涵不足!既然喜好抬自身價,當然言論間必然貶低或刺傷他人,不但引起同修間扞格與心結,更容易自外於同門同修,而成孤僻一員。


復次,容易造成結緣道場之善眾因此而疏離。所謂修行有素,是要他人發自內心之欽仰與讚嘆,才是真正尊敬;若是逢人自吹自噓,說道「修行如何高深,甚至入太虛神遊等玄境」。


實則更是突顯其人自身修行之不足!好譭詆他人,有許多是自卑之反射。緣於人之性格很難見賢思齊,反而容易妒賢嫉才,見到他人中規中矩、守法修道,常有反向言論、故意詆譭。


深怕其他人重視於他、輕忽自己。所以在自信心不足之餘,自卑情緒反彈,故形成譭他、而讚自之言行。深願我宗修子引以為戒!


梵網菩薩八戒 不慳戒 


所謂「慳」,有將與「吝」同義,雖然是可用,但仍然有嚴格分界。所謂「吝」,是對錢財之吝嗇。但「慳」者,則更深入細膩,其義可細說如:斤斤計較、小器,更有凡事凡物必會錙銖必較,深怕自己吃虧。


所以修行之人對於此戒,將非僅僅於錢財之吝嗇而已。因為道場中,是一個共同善願凝聚修行意志的聖地,必須要有分享的心胸。若凡事物心存慳念,則易影響他人,更甚至影響於整個道場之形象!


在道場之修子是要奉獻、要犧牲,(意指付出精神、體力,當然也有許多人包括財物。),若是個個斤斤計較,那麼不但自身時時受到此心所障,對於其他同修,亦是一大負面作為!


復次,修行是廣結三界之善緣,所以在對人處事,縱然未必博愛、未必慈悲喜捨,但最基本上,要克制自身內心所潛藏之慳念,而表現出修行者之結善緣、肯付出之形象。


梵網菩薩九戒 不瞋戒


總而言之,我人有所慳吝是有基本之通病,但是「修行」,就是要將此不良通病戒絕。所謂「瞋」者,「氣怒」也。然則我人本具喜怒哀樂,尤其內在心緒更易受外來事物所牽引、影響。


故有謂「瞋」者,人之三毒之一也!唯此戒之「瞋」,並非泛指人之情緒,(當然若屬動輒氣怒,實乃攸關個人之修養。)而是在教戒中,直指無明。所謂「無明火起,功德林盡燬一旦!」


因而修子戒之在瞋,乃屬有所本也!修行之人與常人無異,同是人類,具備七情六欲,具備凡塵薰染,因而火性存在自是難免。但是,無明卻是一種考關、一種業障,更是心神最大之魔障!


云何無明?即是莫名火性大起,看人、看事悉皆不順眼,有者更非其人蓄意動起火性,而是剎那失控!因此要有此戒,強制約束修行之人克制自身火性。那麼,前述所云是否有所矛盾?


梵網菩薩十戒 不譭詆三寶戒


既曰自己不能控制,甚或莫名火起。職是故,即要藉修行,明理生慧(知此瞋心由何而起),始能輔以外在戒儀而惕慎。云何「三寶」?「佛、法、僧」是也。「佛」住世,自然可得皈依隨侍。


然則佛既已去,則所皈依、跟隨是「法」;但法在人傳,因此「僧師」併列於三寶之中。際此末法,雖我佛教法頒傳甚廣,歷代祖師大德輩出,因此大轉法輪,我佛正法弘興不佚。


但亦因此一教而衍生多宗,固然諸宗各脈悉皆我佛正法,歷經祖師大德精闢繹論,而形成創宗立脈;唯修行者亦是凡人,故有所傳述或授受教法之間小有歧異,各自擷取我佛法義而論述,不能說錯,是為各宗脈所依據。


上乘之智,則可以精闢演繹佛法,唯後來修學者根器總有參差,因此即演成教爭。時至今日,可見各宗修子,各以我宗為我佛正法之直系自居,而有貶抑、甚至詆謗他宗之佛、法、僧,故有此戒之立。


梵網總論


彌勒修子悉皆在家,容易廣泛接觸他宗、他脈之勝義,在未甚了義之前,切莫輕言詆譭他宗,以免身犯此戒!《梵網經》所列十戒,名「十無盡戒」,是為「重戒」,即可知對於修行者之重要。


亦是修行者身在修行,言行卻易犯者,故列此十戒以戒慎修子。沙彌十戒以八關齋戒全數羅列,僅加「不蓄金銀寶物」,合為十戒,當亦是在本宗所需之戒儀。唯此十戒,身在居士,雖有可以較輕淡於緇眾。


但既在修行,實則出家、在家悉在戒內。復次,「梵網十戒」(包含二說在內),可謂修行者之初戒,當以自身之容易觸犯而強力禁止,藉此科儀為戒。甚願我宗修子明悟!
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