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37:聖道真詮

第十五回 禪境入定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86   评论:0

第十五回_禪境入定


第十五回  禪境入定


襌境是靈慧,其動力是悟覺;因為襌境隱含玄機。譬如: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」,一般凡俗眼見,其實一口咬定山即是山,豈有其它之理;但行者在玄機參悟之中,隱察其理,因而在模稜之間。


精修之行者、有道之高僧,卻已洞察萬物表象之中,仍有實相。因而襌境之玄機必需有靈心福慧,而在不斷參悟中去融會襌境。譬如:瞎子摸象,各自表述,襌境亦是依循各人之靈慧而融會幾分,可以洞察襌境幾分。


因而襌境讓眾生深不可測,讓行者欽仰不已,卻讓精修行者會心圓融,如何使靈慧增長,信手拈來俱屬襌機,開口便是襌境,是佛家修者之工夫。然則有道高僧,卻非生來即是遍佈襌心,亦是苦修而來。


因而修行必需痛下苦工,是無疑義;只是人生俱有資質,譬如:有人天生帶有音樂細胞或者運動細胞,甚至有人是個天生讀書種子,有人是千讀百誦,卻是庸庸碌碌;因而在修行襌境之所得,當然亦有如此成份存在。


俗云:「百勤一得,只要工夫深,鐵杵磨成針」;因此要得襌境三昧,精勤修行在所難免,勤修當然是依循法要而修,但要增長福慧,就必須仔細深入;就像時下之速讀、速算,有其訣竅。


要深入襌境,必需在表象中探究實相;因此,研讀經典之際,不能囫圇吞棗,必需慢嚼細嚥,以此逐漸而細膩加以吸收,漸次由知識而充實成靈慧,才能夠參悟被假象所蒙蔽之實相。


分別對待


分別在於認知,本是人之初生,一切成長之基礎,奈何分別成習,執於
心識,久而不去,分別竟成心之障礙。一切迷失,緣於此分別心之判別,知其實相,然則執於其相,反成執迷,是以智慧不開。


佛家經典許多開迷啟悟,均屬名相之剖析,以此啟導眾生不在迷城之中打轉;是以許多精修有素之高僧行者,在分別心中,多有痛下苦工,始有成就;凡俗之人,一入紅塵,即有分別。譬如:父母之重男輕女。


又一入人世,帶來好壞福運,甚至成長過程孩童玩伴之中,尚有師長之分別待遇,更遑論及長與廣大群眾之接觸,更使分別心有如藩籬城牆深築人心。既是人心以此分別而處世,對於真理修行等領域,自然亦是分別不斷。


因而眾生迷者多、悟者少,此一分別心不可不慎!在修行過程中,行者欲免除分別心使智慧蒙蔽,使心性可以因事制宜,不墜迷淵之中。自然是以勤研經典為通俗之辦法。然則分別心既然植於迷,而使心有所執。


卻也非單單研究經典可以破除此一根深蒂固之緣識;因此在修行中,仍然必需使個人在修行過程中,有一定的靜修功夫。不論佛家、儒聖均有教導眾生此一「靜」字之重要,佛家空性入襌,如無由靜入門。


儒聖有「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」等銘訓;而道家之清淨自然,更是無為之至高境界。是以故,在眾生迷於此分別心所判斷之假象中,必需有精進之修行,破除迷霧,始得看見光明坦途。


入定功夫


在修行中,「定」字是修行之關鍵;不論佛道,不論參禪打坐,甚至行者在日常中待人處世,無處不見定字功夫。道家神遊太虛,是陸地神仙之境界,此一太虛入神必需由定而得。


達摩面壁九年,一定如山,定中生慧,由此悟覺;因此,「定」是修行者欲求突破修行瓶頸必下之功夫,更是究竟必需之途徑。試言,世人不但身處十丈紅塵,色相之染著,更是揹負輪迴所造作諸般種種之因業。


身心俱受無形有形之牽絆,因此修行事倍功半,自然可以理解。入定雖是修行者一種高深之境界,但是入定之原理,卻是簡易;試舉一例,世人睡眠之時,有時輾轉不能入睡,以數綿羊方式,使自身身心不再緊繃。


放鬆情緒,而容易入睡;入定大致可以如此,行者修行打坐,萬緣紊亂,思緒紛沓,終致心神如入迷宮,不能安靜。因此,道家打坐有放任念頭四起,直至神思飛馳,再將之約束,或者由飛馳而恍惚,而至入定。


因為人之思緒愈將之壓制,反彈愈大,因此放任亦屬對治之良方。佛家參禪打坐,有以口唸經咒而至入定,一則示之禮佛,再則約束心念,使之專注。因此,佛禪入定可以由禮佛而唸佛,生慧覺明,放鬆心緒,容易入定。


道家有藉丹鼎、符籙術法,使之入定;各教雖然方法有異,殊途同歸,欲使行者在身心俱疲、心神勞碌之際,可以定中深入妙諦。試言,人之初生,在單純思想觸見悉皆單純之中學習事務,可以事半功倍。


因此,行者入定所得,可以比擬三年精修之所得。既知入定之必要,如何入定,行者不能依佛家之禮佛、唸佛入定,二不能藉道家丹鼎、符籙術法而入定,只好自行入定,自行入定一定會碰上萬緣紛擾、思緒飛馳之困境。


因此,必需不挫不撓,堅志恆持,一次不行,起身放鬆,再次而行,人有慣性思緒,必然依此模式而存在各人心識之中,只要將此慣性深植意識之中,即能使此慣性駕馭思緒,終必可以入定。
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