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20:聖道靈性

第卅四回 解魔要旨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120   评论:0

第卅四回_解魔要旨


第卅四回  解魔要旨


解脫真言:一顆心,二種念,萬般無奈起憂愁。呔!叱!去!急急如律令。


「心」乃凡人之心。「念」指心有二念。人心常有二念,即起無窮無奈,欲望不盡,憂煩之淵藪。以上三句予人警惕,緊接「呔」乃聚氣而出,「叱」乃氣出念聚,「去」乃成其力,「急急如律令」,有如神助而成就。



淨心真言心無偏倚,心不邪見,敬謹守禮,行為規矩,智珠朗現,善惡分明,常保欣喜。訶!訶!訶!訶!皈命光明自性佛。


心若不正,私心即起。邪見執識雜染、即儒家四非。明心靜,智珠即可朗現,進而明判善惡。心正不執之禮行,方能常保心喜,我心至善。「訶!」乃欣悅之力,助己恭肅虔誠,將此身心托附於自身光明至善之佛性。



水讚:先天真水,滌浴凡身,淨灑靈臺遍十方;求得楊枝水,換骨脫胎,百病永難侵。皈命先天北方大主宰。


求水之讚,此水乃內在先天真水。以先天真水滌淨凡身,並使靈臺明淨。真水遍及十方眾生,若可取此真水(求取之道即是誦讚),即可宛若脫胎換骨而使百病難侵。真水隸屬北方,故須求北方先天大主宰故予皈命之。


魔障深深乎 人心惶惶乎 無須多畏懼 虔誠誦秘經 皈命光明自性佛



幻覺章


海市蜃樓幻境現。誤假為真執意中。誤導迷途入虛渺。

千迴萬轉揮不去。幻植於心猶入魔。正本清源須明悟。

神氣清朗浩然現。試看錯亂多少人。受囿幻覺不自知。

稍受外力成禍端。心理祟惑成迷惘。一心主宰須有方。

不以自我為中心。圓融博納客觀長。愚而自用賤自專。

異常心態不可取。世間萬物不定論。若以眼見是為實。

海市蜃樓作何解?是以智慧能明判。心能為王識見清。


海市蜃樓,乃因人之視覺處於氣流寂靜之間,因光線折射所產生之錯覺,才會產生不實之幻境。幻境使人莫辨真假,尤其海市蜃樓這種現象,在海洋中或沙漠裏時常產生。


人置身於一望無際之海洋或沙漠中,心神容易受壓迫或驚嚇,因而分辨真假之能力與平常有所差別,是以容易認假為真,而且執意堅持者大有人在。一旦誤執幻境為真實,那麼就像走入迷途渺渺茫茫。


幻境若植入心識裏,那麼在往後時日中很難揮去。幻境植心,即是由眼見而傳入心識,再由心識去了別;但人眼見已執為實物,因而心識了別,實則只是在傳達中樞神經的知會而已。


換言之,此一現象已被其人認定為真,長期以來幻相就存在;而人生在世,如果幻識長久存在就等同入魔。要根本杜絕此一幻相存在我人的心識中。只有使我人都能保持精神與正氣。


時時刻刻沛然於身心裏;而欲求如此,在平素中就要對道理的體悟下工夫,亦即使我人有智慧分判真假。眾生何不看看一些精神異常或者沮喪或者興奮,凡諸情緒激烈的人。


大都是因為本身存有不實之幻境,如:幻想、幻相等,而導致心神自主能力減弱。只要稍微受到外力的干擾,不論是無形之業力或實質之人事物,都可能演變成禍事。


人心之所以受困於幻覺,主要在於事理的認識不清,才會產生混淆,才會受到假相的魅惑。宰自心有其良方,心為一身之君,若不加以掌控,自然會偏失。自我乃為凡人之通病,一切誤執均是自我太深而失之中肯。


不以自我則對事物即能客觀,如此不將自我思維限定於某一個角度或層次,就不會偏差。人有自卑心緒的祟弄,此一自卑欲求掩飾,即會澎漲為自我意識;因而笨的人喜歡自作聰明。


比較低下的人又喜歡行事擅專,這都是自卑心理的反作用。因而這種反作用,凡人須知不足記取,更要將它排除於心中。萬物生滅壞住,其長成毀敗雖然有其現象,但其所代表的意義,卻是內心識性的體用。


凡人若是以眼見是實的話。那麼海市蜃樓的幻象怎麼去解釋?所以只有智慧,才能使自身對這個世間萬物作明確判斷。進而使心在一身中居於主控地位,使八識的作用來破除幻覺的迷惑。



心動章


心有天敵。欲望即是。有所欲求。必先心動。凡諸寄冀。一念牽縈。

凡諸焦慮,凡諸煩惱及至一切起伏情緒。


有情諸眾。大至一生。小至繁瑣。俱皆如此。功名事業。心機用盡。

親情愛情。一入其間。智慧蒙蔽。權名利祿。再言另類。崇尚自我。

魔害為深。稱師作祖。惑眾弄玄。昔在玄紀。有禪魔婆。具大智慧。

洞悉奇奧。乃發奇想。而以義害。私心為重。貪婪權位。因此入魔。

傳教之初。崇尚玄惑。乃成風氣。佛天玄地。頗有崇隆。魔心汲取。

正道察覺。乃加撻伐。魔害不斂。以諸異法。驚擾黎民。挽轉去心。

氣數將矣!亂氛厄象。或背師道。或為朋奸。或逆乾坤。或自作主。

諸此種種。上行下效。天譴適至。失神成瘋。教團灰散。影響所及。

正信潛藏。深山潛修。脫袍還俗。或有數人。卻遭鄙棄。法傳失柱。

道失日暗。時近千年。究其禍首。豈可不慎。


凡人之心有個天生敵手,也可以說是致使心有不正的因素。它的名字就叫欲望。凡是有所渴求,此種欲求動力來自於心動。心動乃是希望獲得。有此力量的牽繫。但並不一定如願所償,因而患得患失,而焦慮憂愁。


縱然所求可得,但卻非因此所得而平靜,所得而後續更是未知數,因而煩惱也隱藏其間,所以說一切的情緒波動都因此而起。泛指一切眾生的人生大事,小至日常間生活瑣事,都是如此欲求。


人生大事莫如事業有成,功名千秋。因此可以絞盡腦汁,博取功名事業。情關不破,牽纏複雜,不論天倫血親、或是男女情愛,俱皆牽腸掛肚語云:「利令智昏」。功名事業使人心機醜陋,愛情盲目使人理智盡失。


因而人入此境,心智已有偏離,而使人之智慧根器受損。人心之所以脆弱,是因為受到權位欲望、利祿權益的攫取才會產生,因而它們也可以說是一種動力。再換個角度而言,如果將權位利益,以自身為考量。


如此就會形成很深重的影響,甚或引導心識入魔障。甚且會入於稱師作祖。在此師、祖之語,並非特指於精深依止正信法門而行持之行者。而是指一般喜好玄機蠱惑,或故弄玄迷,而自稱師祖之流。


此在凡世間時日已不可考,大致以佛紀、玄紀而指當時人世。有個叫禪魔婆的修行者。這個行者本身根器佳,聰敏智慧。他已悉熟於當時所流傳的玄妙真諦。因其天資秉賦過人,不甘於循序漸進的精修。


欲求一蹴而及來獲得宗師地位。因此將正信教義揉合自創所見以之傳教。可惜私心過重,眷戀權勢,因此使其智慧蒙蔽而入魔。雖然修行有年,若非權名利祿之心,往後可有所期待,而成為一代宗師。


但不循正途,自創教義;其動力卻是加強一己之影響力,已奪權名之位階,而使心魔佔據智慧之海。開始傳播其教之時。因其人之智慧已可洞悉人心之好惡,因而對智者以學論。對愚者以神通炫耀,均可一一應對。


倒也形成一股風氣,吸引頗多隨行之修行者。很受當時人們的尊崇。語有云:「物必自腐而蟲蛀之」。其心入魔已深,魔性日漸顯現。被當時的先知先覺的修行者,或以其言行,或以其教義印證破綻。


因而有人加以質疑。禪魔婆此時已陷入魔障之中。以種種的邪異力量。恐嚇並祟弄於一般人。想要挽回已經對他失去信心的信徒。但是他的氣數至此已盡。在他的教團中,一些紊亂的現象叢生不絕。


有人不尊師重道。有人結黨營私,朋比為奸。有人逾越男女界線。也有人凡事自作主張。這些現象所產生。正是因為上樑不正,因而教團之中也都仿傚他的行為。語云:「國家將亡,必有妖孽」。


而這個教團的毀敗,正是出自於禪魔婆,而使教法遭受浩劫。他目睹手創之教團一片烏煙瘴氣,急怒攻心,悒積心肺,乃成失神之症。也因如此,禪魔婆的教團因此而煙飛雲散。


這個事件的影響牽連很大,使得當時的人們不再正信教法,一些正道的先知先覺不敢面對輿論的攻訐,於是諸多先知只好入於山中修行,有者甚至乾脆不再修行。縱使還有少數人繼續修行傳法,卻受到人們的鄙視和批評。


傳法也就失去了動力支撐,無以為繼。世間無教法,因而昏天暗地。這種情況延長時日有八百餘年。罪魁禍首就是在禪魔婆的制心工夫不夠。這個教訓,給予教團的掌舵者、道場的主持人、先知先覺的修行者應謹慎行事。



對立識章


愩高我慢成意識。智慧蒙蔽入魔象。昔有阿陀米德者。自幼受教法義深。

唯其好動不能靜。各地見聞增智識。博覽群籍廣法益。宛如留學歸國僧。

父母歡喜頻栽培。時有道場白塔寺。其父經長護法老。其職權限兩皆大。

引進其子擬襲職。彼亦無負苦心意。發揮所學濟世俗。立得諸家加青睞。

逐漸承繼大使命。用心維持聲名好。日漸繼承法使職。佈道傳法度眾生。

虛名得到榮寵在。外在浮華心念動。冀求風光時時在。奈何世事不如意。

或以愩高牽心性。時加貶斥其他宗。不遂己心迭叱喝。以此沾沾而自喜。

未經幾年身罹病。舌根生瘡難治癒。不復時日便身亡。悲哉心識何事亂。

只緣潛藏未斂沉。行者猶然是如此。一般眾生豈可免。解脫之道在內視。

我人心以平常則一切依客觀環境而發展,但我人六識之意識,乃為自我為中心之意識,即為假意識;而七識末那則為仗因托緣,依附外力,即為八識阿賴耶識所潛藏之種子識,轉流回來之真意識。


因而我人心中本就潛藏真假意識。如就整體宇宙萬物而言,我人一介個體何其渺小,本應謙卑,但心為萬法之源,又何其浩大,因而假象之萬物與真實之心形成對比,亦因此產生我人愩高傲慢之心。


意識不清,智慧蒙蔽,乃致入魔之象;換言之,愩高傲慢會是入魔的一個因素。以前有個叫阿陀米德的人。此人從小生長在一個修行的家庭,因而耳濡目染,自小也知修行。


但是他不能安於在這個環境中潛心進修,反而喜歡到處遊歷。如此在各地遊歷間,見各地風俗民情倒也能夠增長見識,生出許多智慧。更因為在各地中接觸不少修行之人,以及參訪許多道場。


宛如遊走他國,求取精進的比丘僧一般,帶回了許多寶貴的法義。受到長輩的喜愛,使其在修行的過程中更加順利。那時有個道場名為白塔寺。他的父親是白塔寺的護法長老。


其職位權限很大,類似今日道場之主任委員。因此將阿陀米德引進白塔寺,打算栽培其子繼承此一職位。他也沒有辜負父親的一番用心良苦。在道場中也竭盡所能服務善信,戮力宏法。


因而很快就得到道場中諸家長老的信賴與疼愛。漸漸的在道場中擔任重要的職司。阿陀米德也是很用心的在道場中服務。並且也努力精修自己,因而倒也博得好名聲。故能夠膺承法使(即似今時鸞門正鸞生)之職。


因有神跡,因此傳法佈道之時,也頗具度化眾生之功效。在道場中日久,也因認真辦理聖事,因此聲名遠播,頗受時人尊敬。然而華之表象,開始引動內心潛在欲望。他想要這種風光的局面時時存在。


但是世間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。更因為他久受尊榮,內心之愩高意識大起。所以他就以貶抑其他宗脈,挑起爭議,讓人矚目。凡有不知尊敬他的人,或是頂撞乖違他的人,他都動輒加以斥責,少留人餘地。


常以這種批評他教的行為,來顯示自己身份地位之崇隆。沒有幾年間,他就得了一種病。在舌頭根部長了一個瘡疽,而無法醫治痊癒。沒多久就死亡。真是可悲,一個道中英才,修行有年之行者,為何心識會形成顛亂。


就是欲念未能平息,德才未能善加發揮,才導致如此。修行之人都有這個現象。那麼一般人又如何可能避免。要解開這個現象,也就必要時常反省,以加強自我約束。修行人依戒依定,即可消弭這股邪祟的力量。



順逆章


因何是人。緣於情欲。既而如是,斬情絕欲。水能載舟。亦能覆舟。

情心欲性。必依他力。于焉變化。人之在生。好順惡逆。植此見識。

逢順則喜。遇逆則挫。喜怒瞬間。所繫未及。潛識併爆。如何因應。

淡而化之。患得患失。順而不喜。逆而不懼。基此論述。欲求持平。

唯求無爭。欲求無爭。必先無為。無為清靜。循此路門。而平心境。

不受牽引。久如止水。勘透行持。避考勝方。


人是什麼,為什麼是人。只因為具備七情六欲的心緒變化,所以才稱作是人。既然具備情欲才稱作是人。為何又要斬絕情欲呢?因為人有情欲顯出人之特性,但也因為情欲使其失去人性。


情欲這種心緒的變化。必然是依附外來力量。譬喻輪迴,宿世因果形成一個推進動力,使人受牽引;譬喻環境之誘因,使人趨之喜好,諸般心念之動機,首在自身心識受外力之牽引五根投射意識,形成流轉之作用。


故外力牽引,才形成識性之變化。人活在人世間,都有一個通病,就是喜好順境,厭惡逆境。這個觀念因為人人皆同,所見無異,因而深植入我人意識之間。因而人處順境,心生歡喜。若是遇上逆境,便心生退怯。


順逆情境引動我人情緒變化,僅在一瞬之間。但我人心思所繫掛,而在意的事情不能如意時。那麼潛藏意識深海中那股不安定之情緒,將有因此動力而一併爆發。要如何對治這種情緒變化。必須先使情緒淡然。


得失之心過重,心思必然繫掛,心有所注,一受外力牽引,波動必大。如若我人身處順境不驕不矜。則可保持心境泰然。在橫逆的困境之間不能懼怕,因為恐懼會消弭勇氣的意志,進而無力去克服它。


而據此論述,要讓心境能處於不患得患失之中。爭者佔有欲望之動力,我人心中有所爭求,必生不滿則難持平。如果要作到無所爭求。必先無為。所謂無為,乃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,非指消極之一切不所為。


無為清靜乃道家養生之法,修身養性之工夫,以無為消弭各種爭端。由這個方向來遵循,就能避免受到外力的影響。若不受外力牽引,久而久之,心境自然靜如止水。明白這個要訣,就能安然渡過順逆考磨。



誤自性章


佛有正見無漏慧。道家指玄去迷離。儒斥偏執存忠恕。

昔有自比天人者。今有假喻借托生。因何致之亂源在。

自性誤導智慧泯。自性究竟是何物?即是先天一縷靈。

投入四大假合中。形成主宰總心王。生於凡塵受染著。

蒙蔽慧性善根器。若受錯亂牽引力。日漸導入岐途裏。

不見光明生魔障。叢生幻虛不實相。善根慧性難萌發。

無法正見失佛性。玄牝之門亦關閉。思想偏執私心用。

舉凡諸般邪異象。如何避免自性誤。各家勝諦妙義研。

日久智慧終成形。自性如此關聯重。行者善自珍攝焉。


佛已達正見,此一正見乃為無漏之慧性,可明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。唯在此意乃指佛之教化有正見者可具無漏之慧性;反之,若不能有正見,則其所衍生另外七正道無法完備,則無法圓明自性。


道家講玄牝之門,直指真我所在,驅除迷失。儒家學術中心之道乃在忠恕,孔聖人傳心法則以忠恕之道,因而有人常以迂腐儒頑固而謂儒士。實則儒家思想中處處可見擇善而固執。


只是後人有曲解,因而常有宿儒被指為偏執狂,因此儒學莫偏執成狂,而被視之腐儒也。在以前有人自比是天縱英明,自負才智。今時這個末法時期,也有人自喻是某些大聖大覺之假托生。


為何有這些現象的出現,究其亂源出在那裏。就是出在自性誤認而執著,以自性之錯誤,使智慧喪失而導引言行偏差。這個叫做「自性」的東西,到底是什麼呢?就是我人從無始以來與天地同生的一縷真靈。


這一縷真靈與四大假合的人身結合一起。可以主宰人身,可以支使人身言行,亦即我人身驅之總主宰。然而此一真靈投入身軀後,就被身軀六識所污染,而受紅塵之間的諸般染著。


因為諸般染著,使此一先天本俱的純淨真靈受到塵垢蒙蔽。在受蒙蔽的真靈裏,已喪失的真誠至性,一旦再受到凡世間情欲等諸般力量牽引。那麼自性就會逐漸的在歧路中徘徊。


長期處在七情六欲之中,自性也逐漸陷入黑暗的魔障之間。就會產生許多由有形之假相、無形之幻象所迷惑,至此已非先天真靈,而是魔障裏的遊魂。一旦入魔,則智慧善根無以發揮。


主宰人身之心王無以為力,從此識神當道,愈陷愈深。將原來所具備之佛種愈見沉淪,潛藏之真知灼見失去,則我人之佛性,亦即無漏慧性,斷了根器則是無法成佛。自性從此入魔,元神亦入黑暗境界。


如此思想亦日趨於偏執,私心祟惑,至善掩藏。凡是一切大異常情的異象,就是如此形成。要怎樣避免自性被導引入歧途。就是要修行者依據聖道真理來做學習、落實、推廣。


若能深入大道課程研習,可幫助我人啟開智慧。智慧一旦形成,那麼我人在人世間所受到的諸般染著,以及邪見不實虛幻之假象,都可以經由智慧的真知灼見而加以識破。這些幻相邪見就無法入我人識體。


真理形成了保護層,魔性也就無法影響自性,保持自性之至善。必要了知,自性牽累是如此廣泛,甚且異常重大。修行者也就必須好好維護,不使其誤入歧途,陷入魔障中。
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