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20:聖道靈性

第卅五回 解魔秘法

作者:大寰宇宙高真   来源:大寰宇宙高真   阅读:93   评论:0

第卅五回_解魔秘法


第卅 解魔秘法


不定性章


我執成性亂神明。凡塵染著色相生。不知辨解受誘引。恍如迷障茫無路。

智慧隱晦任宰割。外力攝納便趨行。自主無力難定性。因而定性乃智慧。

言語簡潔行果斷。將此歸屬智慧型。內亂徬徨亂神明。不定性生反覆心。

不定性生是非心。不定性是亂源頭。不定性生妄執心。不定性生恐懼心。

不定性生無力心。不定性生毀壞心。不定性禍及他人。不定性生退道心。

不定性毀敗靈根。不定性生外力擾。不定性生魔障心。諸此種種不定性。

緣於造作施與受。客觀因素與智慧。素養需重勉行者。庶免受害累終身。


我人執著於自我之假相,因此執意深入意識,因而假我執為真我,內則自亂秉持於先天之真性,亦即使神智受蒙蔽,外則行為失於常理。須知我人生於此一人世間,人生百態各生色相,相互牽引。


我人靈性本具純善,但受此牽引誘動深植於意識中,執自我之定見,因而乃偏激發展。這種情形自然就會使我人之智慧陷入迷茫之中。一旦我人智慧不顯,那麼識性也就無以憑藉智慧光芒之照引,而理出正確的方向。


這時接觸到外在聲華的感染,很自然的遵循著這個方向而行,因此便產生。如果接觸到不當的環境,那麼言行很容易踰越。在先天至善之靈性受蒙蔽而無力自主時,心性也便搖擺不定。


因此定性可以說是一種智慧的表現。世俗之人若心有定見,而且是屬於正善的定見,那麼他的言語之間,言必中肯,簡潔有力,處事亦必明確果斷。所以一般世俗之人,都能感受到這一型態人的智慧。


若在言行中若攀三附四,言不及義,更有臨事慌疏,不知所措,則可知其已神智無以掌控思緒,使智慧判斷所知所覺。心性不定則任事模稜,易起反覆之心。意志無以堅持,耳根過軟,易受蠱惑,乃生是非之源。


無以自主,無明由心而生,乃成祟亂言行之禍源。因而智慧無以明朗,是以認假為真,誤執而妄。周遭事物體認不清,因而容易產生恐懼心。處事瞻前顧後,甚而反覆不定,因而臨事無力之感嘆!


若心性搖擺不定,不能立定志向,凡事易成雷大雨小,臨事既無志向,當無動力,以及支持之後續力,因而容易挫折,久而久之,對自己即有自暴自棄而產生毀壞之心。


個人臨事之不定性,而處於群體社會之間,將因個人言行殃累他人。故行持之中最易受到人事物之外在客觀因素之干擾,容易產生退道之心。不定性則識體作用易隨之不定。


識性與我人靈性之根源息息相關,自然受到影響。語云:「物必自腐而蟲始蛀之。」外在因素時時刻刻都會匯聚成力量而干擾。心性搖擺,則打亂八識作用,失去正常程序,容易使我人陷入魔障。


諸此種種不定性,都是因為業識顯現在夙世中所造作,而在今時承受。還有所置身的環境與學習智慧的高低。如此因素所造成,平素即須加以注意。避免因此受害而拖累此身。



首教章


萬柒伍參玖年後。有一名為秦振聲。時值賢劫七佛出。過去杳渺未來茫。

求法不慎便入魔。所謂入魔亂紛紛。不若此時正信傳。可謂賢劫大不肖。

諸教付之似闕如。天有慈憫不私護。不肖時期仍有道。秦某聰慧善根重。

本是龍宮三太子。源於一念起差因。只是嗤笑修行者。大命劫磨齊綰身。

自會禮神拜佛時。油然喜悅樂親近。緣此不辨正與邪。一概膜拜表虔誠。

陰魅祟惑乃纏擾。學業中輟運乖舛。膚骨受挫人受傷。臥床數月始痊癒。

此後日復有六年。不改其志心向道。皇天不負苦心人。有日得謁一長者。

因緣際會於寶塔。不肖時期謗言多。長者姓名白長福。見其心志真虔誠。

招納促談兩歡諧。知悉其有心向道。可惜不得其門入。乃取經典有二冊。

白言此書涵佛道。囑其擇一而修持。另日緣人其一送。付囑完畢飄然去。

得受經典心歡喜。立即恭肅勤翻閱。第一即見佛義諦。立生正信勤精進。

第二經冊不再閱。妙諦參研得正信。精勤修行自覺證。過去不辨生紛擾。

無妄之災接踵至。憑恃道心不退墮。進而耐心解釋道。日復一日漸有成。

印證妙諦慧覺深。受感信服日益多。終結不肖無道期。並擇賢徒傳道冊。

師徒稱祖傳道脈。師為龍骨徒蛟騰。不若此時佛道分。道在晦隱魔象生。

必憑一點添燈志。眾生亦須明了悟。


距今壹萬柒仟伍佰參拾玖年前,有個人姓秦名振聲。那個時候已是賢劫之中,第七佛已出世。過去諸佛已涅槃,未來之佛未出世,人世間諸法錯亂渾噩渺茫。因而求法是很困難,稍有不慎便入魔。


所謂入魔,不是如今的入魔,不是言行怪異、精神錯亂,於彼時之入魔乃形容亂象紛紜,無有章法。不像現在雖然諸佛也是涅槃,未來佛也尚未出世,但仍然有許多正教之教義化育,並且佛法也以正信傳承。


因而此時若亂,那時更亂。因而在壹萬柒仟伍佰參拾玖年前的那時,可以說是這個住劫中最大的亂象時期。那時佛法中綴,諸正教教化亦是沒有傳全,猶如天地初分,鴻濛始判,仍是渾噩。


(註:所謂住劫,即乃是現在這個時候,因為本住劫在廿增減劫中有千佛出世,故謂之賢劫,過去之住劫名為莊嚴劫,未來之住劫謂之星宿劫。)


但是天意是無私,秉持公正之運數而進行,絕不循私。因而雖然是在賢劫中不肖時期,大道的種子仍然存在,就像秦始皇焚書坑儒,但儒命不斷,仍然無法使儒家思想斷絕,所以在那個時期中,道仍然分佈在人間中。


秦振聲這個人本身宿命慧善之根深重,所以生成聰穎異常。他本是龍宮的三太子這個本命,因為一念之差種下了投胎人世的因果。這個龍宮三太子就只因為曾經對修行者無禮笑鬧而已,就這樣投入凡胎。


秦氏自從知道禮佛拜神的一開始。每當在禮佛拜神時,就不自已的生出一股喜悅的心情,所以他非常喜歡親近神佛。因為他不能夠辨識正信與邪見,那時候的亂象,也使人無從分辨正邪。


他也都一視同仁發自內心的虔誠禮拜。因而陰祟魅惑等邪識陰神纏擾作弄著他。從此學業中斷了,運途晦暝了。緊接著又受禍事,被衝撞成肢體傷害。使得他在床上養傷了數個月才復元。


這樣運途乖舛的厄運磨苦,他度過了六年的歲月。他仍然沒有改變心志,也仍然樂於親近仙佛,也仍然不知正邪的一概禮拜。如此赤子純善之心,終於感動了皇天。有一天,他終於見到一位年長的長者。


這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緣,他來到這個供奉著佛陀舍利子的寶塔。因為諸佛已遠,諸法已斷,雖然是在賢劫之中,但此段混亂的不肖期中,對佛舍利卻遭受當時很多人的污謗,因而兩人在此不期而遇,可說是一大因緣。


這位老人姓名叫白長福。長者見秦氏是一片真誠來親近佛舍利,未曾因為流言而改變親近神佛的喜悅。因而便找他一起坐下閒聊,誰知一談開來頓覺投緣。知道他一心向道,只可惜彼時道難以求之。


他僅憑著一股熱心真志,樂於親近神佛,卻無法進入大道精修的領域。於是長者便取出二本經典來,向秦氏解說這二本經冊包涵了佛道的真理。更叮嚀他選擇其中一本,依照經義而修持。


等待他日有緣人出現,那一冊他未修行的經典可予贈送那位有緣人。老人向秦氏詳細交待完畢,宛如神佛一般雲飄而去。秦氏在數年來親近神佛時,第一次得到長者贈予經典,心中十分歡喜


立即懷著恭敬肅穆的心情翻閱經書。他首先看到的是在闡述佛教勝義諦的妙理。馬上被此妙諦吸引而發心精進。因生正信,擇此修行,便遵長者之意,不再翻閱第二冊經典。


在經過努力的研閱經典中的妙理,而有所悟之後,他終於能夠了別邪正之分,從妙理中起了正信的發心。在修行的過程中以理印證才是慧覺,只不過這個過程在一般修行者身上,卻有太多的外力的阻障。


就是因為他過去只知喜悅親近神佛,無以辨識正邪,如今在悟與覺的過程中,求證的事項與過程卻受到外界的質疑。一些莫名其妙的污蔑加諸其身,譬如:指為邪魔的化身,指為妖言惑眾,指為異端邪說。


尤有甚者指為神經失常,或別有用心,諸此種種,阻擾了他求證的路程。他就憑藉著對道的正信及喜悅,樂於親近,因此百挫不撓,不能使他的道心消退。並且更進一步的解釋自己如何得到這個寶貴的道。


而這個道的內涵又是什麼。一天一天的過去,逐漸的苦心沒白費。在求證過程中漸漸種深的慧根,進而逐漸萌芽,產生智者言行。而在此時的人們,也被他的堅誠感召,信服追隨的人也愈來愈多。


這一盞明燈的放亮,終於結束了不肖時期,道潛藏晦隱的時期,再承續正法的傳佈。此後他並從生徒之中選擇合適根器之人,傳以當初未予研閱的道冊。因師徒二人共續佛道妙諦真詮,由點而面四處佈道。


如此即傳續了大道的種籽,因而後人乃尊稱為祖。彼時傳道之祖名為龍骨佛,徒蛟騰祖。到了那個時候已無佛教、道教之分,佛道融成一體,須直至好久好久的一段時期才又形成宗脈。


正法隱晦時期,正是群魔亂舞的極盛期。這時傳燈延續道籽,必須有一顆不退墮的心志。道有極盛與隱晦期,必須深深種下佛道根器,在隱晦期才不會謗道而助長魔勢,而憑添自身罪業。極盛期則可契引正法、正信正行。



解冤章


輪迴纏擾。茫茫難望。間或起伏。動輒驚心。致若怨戾。緣情生滅。

或怨天地。或悒心悶。諸此種種。未思究竟。於事無補。弭果由因。

因果業報。一入因果。動輒牽纏。或有冤魂。或有業障。阻人順運。

祟人生病。惑亂思緒。破人錢財。莫名災難。人際不和。親情生變。

諸此種種。冤之作祟。世人怕冤。行者更甚。緣於魔亂。乃致不定。

因而解冤。當務之急。溯及宿累。形成莫名。追之未來。悉皆在此。

眾生行善。行者潛修。無他妙方。慎畏行持。遏阻熟因。


我人自無始劫以來,歷經六道輪迴,其間所造作諸般善惡因緣,乃是促使輪迴不止之動力,而輪迴之間種因成果,反覆循環,更是我人生於此之煩惱源。因而人生於世,不知歷劫因緣深重與否?


因此對於未來茫茫不知所措。在此過程起伏之間,如:運勢、際遇、緣合等等。一有起落,便引動心緒之變化。如果是遇到怨忿酷戾的事情,以及人生遇合之生離死別。有人就會指天罵地、怨神恨鬼。


或者心存鬱悒、積悶不順。這些現象。不去探尋癥結所在。當然無助於解脫這種困境。欲求解脫果報之業,必須解開所種之因,此一枷鎖,才是正本清源。這個因果業報說來話長,但從因到果的過程卻牽連廣泛。


一旦陷入因果現象之中,就會有如蛛絲纏身,黏擾不休。有的是冤魂索報,或有業障纏身。業障為所造作諸業所產生之障礙;換言之,我人宿世輪迴中,點點滴滴所累積之業識,在今時形成阻障。


因果業報中,業障會阻礙人們的順暢好運,也會祟弄人們的身體產生病痛,使人的頭腦思緒受干擾而紊亂。也有因受因果業報而耗損錢財。莫名不知的災害也突然發生,使得人際關係不和諧。


果報也可梗阻親情,及至父母、妻子、兒女,甚至兄弟姐妹,而旁及遠親姻戚等。這些現象。只不過是宿累中一個冤欠在作祟而已。一般人怕這股冤怨。修行人更怕。因為它會干擾,使修行之人如受魔擾。


如此就無法安定心性而修行。所以解開冤業牽纏這個癥結。就必須列為第一優先。上溯到不知累世所造諸般業障,所形成的莫名動力,以及它所延伸的未來遇合,都集中在這個環扣上。


一般人力行善德,修行人則以靈力修持去解開。激發自身潛力,即靈神力量,因為牽纏的業報直接影響的即是靈性。沒有什麼奧妙的方法。即是時時刻刻抱持慎因畏果,如履薄冰的行持。以此而使業因動力消弭於無形。



魔力章


諸魔亂舞不一名。天地精靈自形成。自性紊亂起偏差。無有圓融見光明。

如是彼此互動間。放下屠刀立成佛。唯知不行自入死。歷經渾沌無變數。

鬼魅之使無有容。多少有為修行人。無以禦魔力難伸。末法魔氛倍猖狂。

諸家倡言幾番考。唯在自然顛覆中。不若一心起偏差。末法無法卻成法。

道中蟊賊將四起。或藉依托而行道。或改教義而行道。卻無服眾公信力。

既付闕如乃成魔。因而須慎諸儀軌。魔祟由心力由口。內心衝突有其自。

隱秘機鋒無人知。久蘊納受無處發。壓抑無方不能導。形成兩分人格性。

分裂性格便入魔。魔由心生便難了。我心設防須正信。凝肅有方三二事。

須受正法時沐益。魔力內外無處伸。


魔之形成不一而足,其名稱也不同。有以宗教區分,有以種族區分,但可以肯定的,諸魔必定擾亂正信。宇宙間有能量,地質中有地氣,此一能源之契合,在天地運行中,偶有脫節之縫隙,便容易形成變化,產生魔氛。


我人自性之中,雖有佛性之光明,但在久歷輪迴之間,潛藏無數我執、我慢之種子,一旦偏差現前即具魔性。沒有圓淨無礙的無量光天的光明境界中,仍然在魔性的擾亂之中。


佛魔其實只是一念之間,而其雖為兩極背道而馳,實則互動之間仍是有其跡可尋。雖然在魔性蠢動之中,猶然不能全部泯滅佛性,因而一念至善,魔性便被佛性所攝伏。


但是魔性卻最善於利用人性之弱點,比如:人之惰性、貪婪、愚痴等等,而使知而不能為力,則愈入魔境,自陷絕路而已。宇宙之間歷經渾沌,而鴻濛分劃之中,絕無變數的是魔力。


因為我人之心即是鬼魅之使者。心若不能容下光明,一旦稍有逆觸,我心頓起變化,魔鬼立即乘虛而入。多少個有志於修行的人。因為無法面對魔考的破壞,而使苦行根基毀於一旦。


此時魔力的擴散以及擾亂,將一時勝於一時。今時的各大教門所倡言的,諸如:耶教末日論;一貫教門的天時緊急、風火災劫;佛門所言的滅度的末法時期;更甚而科學家、預言家的讖言等,都在強謂於此時的災難將至。


但是這些都在大自然力的毀滅災劫。卻無法抵得過我人心念的偏差誤失。在這個時期,修子們尤須戒慎於說無法卻強謂有法,亦即此時最易成言亂,或自成一脈,離經叛道或言語謗道,或所知不明卻強要自以通達。


此後道中害群之馬隨處可見。有假冒名義而傳道之人。或以篡改教義而自立別說。雖然修行之人精進至某一程度,智慧顯現而可前後貫通不可知之因緣牽連,但修行者卻有一定標準以顯現眾生依止之威儀。


一旦失去這些威儀規戒等,則此一修行者終成魔難之人,也容易成為魔界的使者。此後各家修子當知依止之儀軌,切莫以為搭上慈航,卻反而成為搭上不歸航。心入魔、口造業,助長魔障的孳生,因而修子當須慎之。


我人內心之中有兩股,甚至無數股念流時起時落,間中或受外在因素之引動,譬如與人爭風或者名利誘因等等,而使此念流交錯或者衝突。這種心機在內心世界,他人無從得知。


這些念流在衝突或者交錯中,若無發洩,蘊納時日既久,就會釀成另種力量。我人雖有自制力,但此一自制乃屬理智之行為,但理智仍有緊密與鬆弛之分,因而無法全部將之壓抑,而又無法去有效疏導。


這麼一來就會使人在明處像個理智君子,在暗處卻是個無行小人。這樣的偽君子,便是魔性的開始。(上述並非精神分裂,而是我人之囿於道德規範而行事,若無人所見則不再受此道德規範。)


一旦魔性由內心植根,則難以擺脫它的控制,我人便隨之墮落。要抗拒這股魔性在內心深耕,則必須凝肅我人之內心世界,使之無機可乘。要在內心世界設防,除了有正信信仰之外,更要時時使內心世界恢復平靜。


尤其許多人常易因小事而心起不平,此一不平則引動內心念流之紊亂,最易產生魔性。時常去接受真理的薰陶,使內心充滿法喜。人生百態,身處十丈紅塵,不論何種環境,時刻都在魔力爪牙下,因而必須時刻警惕。


宇宙真理聖道學院

Copyright 2017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