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頓之愿力
愿欲即祈求回歸淨土之本義,愿者因位,位上生心之中而成力用,愿以成力,力以就愿,互不相失而在果位中發顯。無論一切天人,魔,三界,六道,皆有發愿欲之資質。
故修子更須念念檢視自身愿欲之發心,凈心始能凈佛土。註天盤者,即無極皇母所言,“我憑大小審核,我憑難易定格。”將來一切,在大小難易中定品。能使群心群情群體,皆同心同情同體入天盤者,其品最高。
愿力之出發點
修菩薩道,必須具備兩種愿樂:一者為悲濟穢土行,為就眾生出離生死,一者為信愿凈土行,為求自身唯求作佛,不求遺物。若但求利他,或只求利己,皆非菩薩之道。
法界正化莊嚴,由心流布發愿,可惜眾生總被私欲覆蔽,故此不得入道流。世人共爭不急之務,于劇苦大痛中累念相積,魚鱗相次,求不知厭,無田憂田,無宅憂宅,眷屬財寶,有無同憂,稍具規模,又憂復失。
心貪意固,遠不能舍,水火盜賊,難以意料,執有發生,轉劇悲哀,與人怨念,腹誹暗詬,執念小過,轉世劇增。世人不知善惡,突托蒙昧。今諸多修子,又有幾人了道?俗心俗念,俗行俗事,毫無二異!
隨家計生活現實存在,事煩則念煩,務雜則心雜,然在處理各事各務中,心能淨化否?陽光過分的充足,就造成了沙漠,想獲得太多,即使原先是善的,好的,必須的,由于貪求太多的緣故,終必招致苦果。
汝等身在此地,遠觀近瞻好自體察,更不得不思,修持在篤行不在空言,提升在反求不在外。此乃愿力之出發點。
愿力之轉戾點
諸佛皆在初發調伏心中生功德,若修子不能處處調伏己心,將比俗人更俗矣!白陽修子本應忍受艱辛與匱乏。限制性與阻礙性,甚至敗壞性的情境,許多原是你自體的大我所造成的創造性冒險,為了經驗價值的完成和重組生命擴充的能量。
痛苦不是應被滅絕或打消的惡魔,也不必神化為上帝的呼召,而只是為了使人具備萬物之靈應有情感觸動而固有的。“我思故我在”應改成“我在故我思”。
因先認同我之本體而後有此在,親在,緣在。此在者,乃人在文化積淀,歷史長流,姓名交賦種種因素下,而成今日之此我與他我,同中有異。
親在者,乃每個人有獨特的家國,親友,眷屬,情緣,等等層面側面所交織的生命之網。緣在者,即由以上等等所在,着重于轉識而慧解。
愿力之落腳點
大小者各人心界,因真正的具有本體,存在于聖靈之中,故能有自發之彈性和動力。一個真正的大企業家,他所優先考慮的不是自身的利弊,而是他在社會中扮演的整合角色。
同樣的,一位真正的天之負責者,又豈能以小我為考量出發點而私心誤道呢?白陽修士當四顧遠近時局,能看透預視歷史發展的只有靈。無其人則無心,無心則無量,無量則來路無由開辦矣!
若一家不能容,一人不能容,一事不能容,一言不能容,何有量可言?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通常是雙層性的交流,即表層性及潛層性的交流同時并存,而人往往對潛層性的意見,看法,觀點直覺感受更為敏銳。
只因為潛層性的接收,所以一時說不出口,但常常慢性導致最大的誤解及怨恨產生。人之心若不能正,量若不能大,之停留在膚淺好惡,意識觀感,而不自覺內在潛意識或潛層面的自我意識,那將永遠停留在小人階段。
愿力之抗力點
難易者極限所在,當一個人行功立德,其成就深淺高下,就看在他是否超越極限。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做事,雖然是為了道,但功德小,因為對他而言很容易。
在自己力不能及的范圍外做的事情,即是為了道,功德大,因為對他而言很困難。人總說愿上帝旨意成就,但只要是你無法預期或不可想象的,甚至無能為力的,你還能就上帝的旨意成就嗎?
其實上帝只會給予你可以達到的極限,卻從不會給予超乎你的極限。你并沒有解救全世界的責任,也不必擔負尋找所有難題的答案。
你所要做的只是激發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,每一件事情的向上之機。當人人都能照料好這宇宙間屬于自己獨特的那一角時,世界就是在救他自己。
愿力之着眼點
從上以來傳火不傳薪,宗教與各式教化,文化,變化,萬化,皆能相融并通的,而此相融并通的便是精神,便是靈,而非形式或相質。創造的工作是靈依着上帝做的,再造的工作也是靈的工作。
創造的工作,好比人們製造了電腦,但要製造第二代電腦,必須和第一代合作,人要製造出第三代電腦,也要與第二代合作才能成功。
若原創者斬斷了與被創者的連接,或創造者放棄了原創者的來源個體。那原創造物者將復歸于孤獨冷僻之境,何來創造可言?
又或者被創者隔絕了原創者的連接,而欲獨立于世,實者自毀了自體的本有,雖看來還是活物,其實不過是光影幻相而已。
雖然新一代嶄露頭角,舊一代看似不復存在,卻好比大樹根掩埋覆蓋於泥土下,繼續滋養新生者豈能斬斷焚燼乎?天人同工,才能率性創造,天與人缺一不可。
能夠向上帝呈請祈求的,並得到回應的,只有上帝的祭司。上帝的祭司是誰,知道嗎?祭司的本意為築橋者。辦道人員要做上帝的祭司,就要做世人能回天的一條活生生的道路。
傳說中有一種祭司,在祖輩的時候,面臨艱難的任務必須請示上天時,他會走入一個森林的深處某一個地方,升起火堆,並且靜默的沉思,虔誠的祈禱,這樣,他要做的事也就做成了。
整整一代人過去了,到了父輩的祭司,同樣面臨艱難的任務,他也一樣走入森林那處,他說:我們無法再升起火堆了,但我們依然可以沉思禱告。於是,他要做的也就做成了。
又過了一代,到了子輩時,人們又請求他做同樣的任務,他說:我們不能點火了,也不知道神秘的沉思與禱告的方法,但我還知道,森林裡成就那一切的那個地方。他走入森林,出來時事情又成就了。
最後,到了祭司的孫輩,同樣艱苦的事情又再一次來臨,人們聚集來問他,請求他,他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說:我們不會點火,也不會沉思與禱告的方法,連樹林裡那塊神聖的地方都迷失了,再也回不去了。
但我們可以講講,以前的先人在祈求時得到了什麼指示,我們講他們如何完成那些艱難任務的故事。寶貴傳統與玄秘的連結,在代代傳延下逐漸喪失,是歷史無法避免的悲劇。
但在一代代的必然遺忘當中,解脫固有形式和玉成新的道路,卻是具有上天關照,神靈護佑的人所肩負的使命。
愿力之零缺點和制高點
渡人先須把自我割捨 行深深至無所得,此乃聖人最高境界即“體無”,與道冥合也。願欲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,若不能體無,則願欲有十分之危險性。
有希望就有失望,不能接受失敗的人,就會變態;有大志就想做大事,不能屈居於下的人,就會變形;有思想就會有執著,不能承認錯誤的人,就會變質。
當最崇高美好的理想,一旦放入權力網絡之中,也會顯露它最醜惡的一面。許多懷抱良好志向抱負的人,總因在現實環境中遭到打擊。是那原心不對嗎?非也!
若原心是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而自我犠牲在所不惜,則此原心並無不對;但若遭逄困難錯誤,不知轉折改正,不能專注於原心,則必淪為自負或自卑之深淵。
人最怕"無知之幕",即所謂在討論議定進程理路的時候,以自認為正確且絕對的觀點,反駁推翻他人。但人往往陷入此境,總是到最後一刻才發現自己是錯誤的。
子曰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如何證會第一義,如何體悟最終理,需時時體無,時時虛心。我執我見放下之際,漸漸以義命為取捨標準。
好比一位醫生其義命就是救人,然而這世上的人都該救嗎?都能救嗎?明明有一位病患不該救也不能救的,這醫生知道如果救了他對社會有害無益,如果此時他的願欲是以我執我見為出發點,那他必然撒手不管。
但若此時,他的願欲是以醫生之義命為出發點,那他就必定毫無分別,盡心救人,這時他就是無我,也就是體無。
培養每個人的義命感,是萬分艱難的工作,但以義為命,及愿力之零缺點也;體無究竟,乃愿力之制高點也。